中冶和悦汇7.01亿元商业不动产ABS更新至“已反馈”
11月14日,华泰-中冶和悦汇商业不动产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状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更新为“已反馈”,该ABS由中冶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行,拟募7.01亿元,华泰资管承销,受理日期为2025年9月17日。
11月14日,华泰-中冶和悦汇商业不动产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状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更新为“已反馈”,该ABS由中冶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行,拟募7.01亿元,华泰资管承销,受理日期为2025年9月17日。
天津,2025年10月——金秋十月,天津中冶·和悦汇迎来七周年庆典,以「7待不设限」为主题,于10月24日至26日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店庆活动。本次庆典融合音乐艺术、美食文化、社群互动等多维度的创新实践,不仅展现了商业体作为城市文化载体的无限潜力,更开创
开幕式上,中冶京诚党委书记、董事长韩冰聚焦当前全球钢铁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发表“铸就科技自立自强新优势,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致辞。他指出,在此关键时期,中冶京诚将担当转型升级的系统集成者,以“大系统思维”和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助推行业布局优化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钢铁行业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面临深刻重构。作为深耕钢铁工程技术领域七十余载的企业,中冶京诚深刻认识到,工程公司的角色已从传统的‘设计建造者’转变为驱动产业升级的‘创新集成者’与‘价值共创者’。”
建设规模:①道路规模:道路起点桩号为KO+030.229,终点桩号为K4+977.022,全长约4.949km,标准段路幅宽度为60m,机动车双向6车道。②桥梁规模:本工程设桥梁5座。一号桥采用(3×20)m矮T梁结构;二号桥采用(16+47.5+80+47.
建设规模:112009.5平方米;包括但不限于抗震加固工程、外墙保温及外门窗改造、屋面防水保温工程、楼内给排水改造、单元楼道整治工程、架空线整理、供配电系统隐患治理、室外污水管网局部改造、小区路面翻新、楼头供电线路治理、小区部分照明设施改造等施工图纸显示的全部
建设规模:本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9.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3.1万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酒店、办公等,配建道路等。 项目投资:本项目投资类型为企业投资项目,总投资约27.58亿元,本招标项目最高投标限价为3661.34
9月19日,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华泰-中冶和悦汇商业不动产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项目状态更新为“已受理”。
2025年7月26日-2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隆重举办,在“AI x Data = Future:星环赋予数据无限可能”主论坛中,来自中冶京诚数科的特邀嘉宾以《破局超长流程:钢铁工业从数据孤岛到大模型协同的智造革命》为主题进行
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十四五”规划草案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在这一背
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十四五”规划草案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在这一背
截至2025年9月12日收盘,中国中冶报收于3.48元,较上周的3.43元上涨1.46%。本周,中国中冶9月9日盘中最高价报3.5元。9月10日盘中最低价报3.35元。中国中冶当前最新总市值723.25亿元,在专业工程板块市值排名1/39,在两市A股市值排名2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溯源于1951年成立的鞍山钢铁设计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从事冶金工程咨询、设计、工程承包业务的大型科技型企业,隶属于世界500强中国五矿集团和中冶集团。历经近70年的发展,业务范围已覆盖冶金、市政、公路、公用基
该项目是河南省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将填补河南省高端电磁新材料产业空白,为河南省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项目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中冶南方充分发挥在钢铁冶金领域全流程的技术积累与集成优势,为高端硅钢生产筑牢基础。
当传统基建遇上硬核科技,一场静默的智能革命正在上演。中国中冶研发的多类型智能机器人,正以“毫米级精度”和“24小时在线”的硬核实力,重塑建筑领域作业模式——磁吸式焊接机器人爬上90度垂直钢柱,喷涂机器人4小时完成人工2天的墙面作业,测温取样机器人让工人彻底告别
9月4日,河钢集团、中冶京诚与中国冶金工业出版社在中冶京诚联合举办竖炉氢冶金技术交流座谈会。本次会议旨在促进竖炉氢冶金技术交流与合作,分享张宣科技竖炉氢冶金示范项目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深化氢冶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共同推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携手献策。